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第五十六號教室讀後感

說實在的我看完這本書,不得不承認這真是值得父母、師長看的一本好書,除了感謝校長將此書列為指定閱讀書籍之外,更感激出版商朱凱蕾小姐,買下版權並完成翻譯,她在書序中指出:「如果出版一本書能號召更多台灣的雷夫老師,受益的將是你我的孩子,更會是台灣全體人民。」我的確也想學雷夫老師,為我的學生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教導她們正確的價值觀,有用且帶得走的技能與知識。
閱讀「第56號教室的奇蹟」後,除了讚許作者本身對教育的熱情及投入,以及他真正實踐對學生有教無類具體實踐外,我想他點出了一個台灣目前教育最缺乏的一個項目「培養終身閱讀的孩子」。我認為這是台灣目前教育中最缺乏的一個標的,而且很遺憾地這一個如此重要但是卻普遍被忽略的一個教育標的。
首先,必須確定的是:教育的好壞並非只是測驗分數的高低(而這也是作者念玆在茲,熱切地想要表達的一個教育理念),真正重要的是人類經驗及美德的傳承。教育的最原始目的即在將人類歷史中千百年來所累積的智識一代代的傳承下去,而這千百年來所累積的經驗豈能於課堂中敎授完畢;更進一步的說,受限於實際課程時間的限制,以及各種作業及測驗地紛至沓來,大部分的學生及老師將教科書上所預定達成的進度理解及敎授完畢,就已經不可能有多餘的時間建立對所謂「課外書籍」的涉獵,而這對培養終身閱讀習慣無疑地可說是緣木求魚而不可得。
我們要知道老師,不論是小學老師、中學老師乃至大學教授,是不能可把所謂知識全部灌輸給學生,充其量只能引導學生知道人類世代累積的智識殿堂的入口,而之後真正的精髓,只能由學生個人終其一生之力地去探索,但即使窮終身之力最後很可能還如牛頓所言:「我只是一個在沙灘上撿拾貝殼的小孩,偶爾發現了美麗的貝殼,便不住欣喜萬分,但對眼前這片真理的海洋,我仍是個一知半解的孩子。」更何況是那些離開了校園就離開的閱讀的人呢?
這也正是台灣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困境,台灣學生在中小學時花在唸書(教科書)的時間,其中包含補習學科、補學習才藝在世界上是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的,但是這一切卻只是為了通過學測,以求能進入心目中理想的大學科系;而這一過程將學習窄化為一切智識的來源只有教科書,離開教科書便是離經叛道,所以很多人在大學甚至研究所畢業後,竟然還是沒有終身的閱讀習慣,一但離開校園便永遠不再觸碰書本,這是至為可惜的。
所以作者在這一部分點出了一個至為重要的關鍵點: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而我認為這也是他交育理念之所以會成功的一個基礎部份,讓學生知道在這知識的瀚海中,其實並不是所有學問都像教科書上的一樣索然無味,而這一群小朋友在領略了真正知識的趣味後,接下來不需外人引導及強求,他必然就走在通往知識的美麗殿堂中。
當然更令人佩服的是,作者主張培養閱讀習慣並非純粹的高調,如台灣某些崇尚自然教學的學者一般,作者向我們證明了這些已領略閱讀之美的孩子其全國測驗成績高居全美前5%,我想這絕對是偉大的成就,以「偉大」來形容這並不誇張,畢竟他所帶領的班級是位於洛杉磯某各充滿貧窮及暴力的地區。
引用作者設計的三個可愛測驗題:
1. 你是否曾因為老師敎的很無聊又很想看完手上正看到一半的書,而在上課時偷看藏在桌子底下的書?
2. 你是否曾因為邊吃飯邊看書而被罵?
3. 你是否曾在睡覺時間偷偷躲在棉被下看書?
這三個問題可愛卻又傳神,希望所有的學生對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這些學生必然是終生愛讀書的人。
最後借用書中的話和所有從事教職的夥伴共勉:好的老師是教室裡的奇蹟── 他創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變成熱愛學習的天使,他熱情的教育態度,把教室變成溫暖的家。

沒有留言: